科技巨擘Google、亚马逊和脸书今年股价跌掉40%至60%,特斯拉(Tesla)已跌破65%,其他不赚钱的高风险性投机股就更别提了,可以说2022年科技股灾情惨重。
对此,做为有志创业者和科技股投资人,可从过去这一年学到哪些宝贵的教训呢?
据金融时报(FT)做的分析指出,这些教训是:以有瑕疵且无利可图的产品火速冲高销售、扩大规模大抢市占有率,也许曾是硅谷科技巨人克敌制胜的公式,但这种策略如今套用在大多数产业已行不通。有意模仿的科技创业者,应避免受下列三种错误观念误导。
错误一:触及率比获利重要
过去20年来,硅谷网路巨人有一套建立市场支配地位的策略:迅速创新并火速推出产品/服务以吸引用户。背后逻辑是:先扩大规模,就能抵御、击垮或并购潜在竞争对手,赚不赚钱等以后再说。
在低利率时代,投资人为追逐更高收益,欣然接受「首重未来成长展望甚于短期盈余」的说词。但如今全球央行大幅提高利率抗通膨,银行存款和顶级信评债券的投资魅力增强,投机色彩浓烈又尚未转亏为盈的公司,和其他风险性资产一并遭到嫌弃。高盛无获利科技股指数从2021年2月的峰顶坠落77%。
错误二:速度至上无需力求完美
许多大型科技公司靠软体致富,而软体具有能轻易更新的特性,且大量散布的成本几近于零。这鼓励业者快马加鞭推出产品、先建立广大用户基础,产品若有瑕疵可待日后修补。
然而,今天要因应世上最重大的挑战,如改善健康、降低碳排量等,皆非纯粹数位的产品可胜任,都与实体世界密切相关。这需要不同的做法。例如,生产一部车或开发新药,必须一推出就确定正确有效并符合法规标准。况且,生产设备和分销网路并非空中楼阁,无法像变魔术般变出,或是轻易更改。
在实体领域,创新者可能眼睁睁看着领先优势瞬间蒸发,被生产和分销经验丰富的对手迎头赶上。特斯拉(Tesla)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五年前高达79%,今已跌破65%,S&P Global Mobility估计到2025年可能跌到20%以下,理由是其他汽车大厂迅速推出更便宜的新款电动车,特斯拉建新厂的脚步则赶不上。
错误三:用户套牢后就不离不弃
大型科技公司的模仿者以为,用户一试变主顾,习惯了就套牢了,不会再转台。许多数字服务和电商公司对此信以为真,以为封锁防疫期间生意快速成长,已为持之以恒的长期营收成长揭开序幕,殊不知那时营收暴增只是非常时期的暂时现象,在解封重启面临竞争压力后,就迅速消退。
疫情期间一飞冲天的公司,如视讯会议服务商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美食外送新创公司Delivery Hero和健身器材公司派乐腾(Peloton),已从云端坠回地面。
AlixPartners产业部门全球主管David Garfield说:「大致而言,在科技业,特别是软体业,网路效应是一大优势来源,但. . .竞逐市占有率的模式在其他许多行业并不可行。」把产品打造得无懈可击,听起来平凡无奇,在多数产业却是持久成功的关键。
Copyright ©2023 Big Data - All Rights Reserved | Data Powered By BIG DATA | Designed By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