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近日刊出美国学者穆勒的评论,指出近几十年来铺天盖地而来的一种流行,正席卷各大专院校,也影响着人们讨论世界的方式、对世界的看法及处世之道,那种流行可称之为:对量化的执著。
穆勒(Jerry Z. Muller)是美国天主教大学历史教授,这篇评论是改写自他的新书《量化的悲歌:数据不是这样解读的》(暂译,The Tyranny of Metrics)。
文中说,对量化的执著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信标准化测验所得出的数字指标,可以取代来自经验的判断。
•相信把量化数字公诸于世,就能确保各大学实现其目的。
•相信激励人的最佳办法,就是对其可衡量的表现附上赏罚。
穆勒认为,这些推论已行之数十年,就他曾担任天主教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的经验,无论是观察学生、聘用人员、确保必修科目的传授等,都受此影响。
该校每十年被美国“中部各州校院高等教育审议委员会”评估一次,他自觉越来越常回答有关所活动的统计问题,而学校为了收集及处理那些资料,需要聘用更多专家。在系所评鉴时,有人劝他纳入更多统计数字,免得看起来不如别的系所严格精确。
他说,量化并非无用,但并不是每一件重要的事都可以量化,而许多可被量测的东西都不重要。大学就跟多数组织一样,有多重目标和目的,那些可以被测量及奖励的事,常常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此时众人很可能就忽略了其他重要目的。
在这种量化过程中,一些学术工作的本质都变了,且经常造成伤害。学者不喜欢别人强加与其专业判断相违背的目的,一旦如此,就会造成他们士气低落;而他们都是操控各种表现指标的能手,会透过各式各样方法来扭曲,最后伤害了大学的健全。
例如,有些评鉴要求列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要取得这项资讯,不只花钱,还相当不可靠。因为有些优秀学生会在毕业后继续另一种专业课程,这使得他们至少还在校时,薪资很低。
但按现在部分评鉴的统计,一个毕业后直接去连锁零售店沃尔玛当基层客服工作的学生,在薪资上会远高于一个大学毕业后进医学院深造的人(美国的医学院是取得大学学位后才开始就读)。
穆勒说,赚钱诚然是人生重要的事,但并非唯一重要的事,认为念大学能提升毕业生赚钱能力,是一种很贫瘠的概念。大学里“训练”的目的是让人活下来,“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许多量化指标只跟训练有关。
穆勒在文末指出,大学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增进学生的能力,使其能过一种智识丰富的人生。若把种种可以量化的目标置于大学教育之上,那是危险的扭曲。
来源:联合报网
Copyright ©2024 Big Data - All Rights Reserved | Data Powered By BIG DATA | Designed By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