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了中国的歼-16,亚洲“自行研制”且服役的三代机还有中国台湾的IDF战斗机,印度的LCA战斗机,日本的F-2战斗机,韩国F/A-50也具备了一些三代机的特点,也算入这个行列。国内的三代机则包括FC-1、歼-10特别是进行了大改的歼-10B和歼-10C以及歼-11系列和歼-15舰载机等。这其中,歼-16是有资格傲视群雄的。在已服役的战机中,他的性能仅次于国产的歼-20,堪称亚洲第二强自研战机。
歼-16战机双座、重型、大油量、大载弹量和先进航电使其在空战中优势明显。
台湾地区的IDF战斗机是亚洲较早研制成功的三代机,不过它与印度的LCA和中巴合作的FC-1(中方称为:枭龙)大致属于一个量级,是典型的蝇量级三代机,在载弹量、航程等“硬”指标上很难和重型战机比拼,航电系统也属于经济型的。
F-2则继承了F-16优良的气动外形,进行了放大处理,其最大起飞重量甚至高于歼-10,达到了22吨。不过,该机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加之推重比较低,平台的机动性方面要逊色于采用鸭翼的歼-10B。但是F-2的火控系统不可小视。其基本型装备的J/APG-1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世界上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领先歼-10B的无源相控阵雷达一代。
当然,有消息称J/APG-1装备自卫队后问题多多,性能并未达到所鼓吹的水平。这其实对于新研制的装备来说并不是很罕见的事,新型装备通常是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进行升级了的J/APG-2有源相控阵雷达,使用了第二代氮化镓收发组件,被普遍认为性能与美国海军所使用的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相当,其宽带频率捷变能力使其很难被三代机的电子战系统所干扰。另外,该机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AAM-4B空空导弹,中距离空战能力较强,还配备了红外成像制导的国产近距导弹。总体而言,升级后F-2的总体能力大致相当于歼-10C。
F-2A可以视为对F-16C的改进型,相对于大幅提高其机动性,日本更喜欢放大机体,改进航电。当然,有人会说它的设计思想就是对地支援。但如果仅仅是充当炸弹卡车,有必要使用先进而昂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吗?
作为一种中型战机,歼-16的平台的机动性是要超过歼-10系列以及F-2的。按照最好的设想,歼-10的瞬时盘旋能力大致与苏-27系列战机相当或者略有超出,但是稳定稳盘能力肯定逊色于双发的歼-16。如果歼-10在格斗中无法在“第一杆机动”(也就是在两机交叉后快速压杆盘旋)后快速锁定苏-27系列,恐怕在僵持中会慢慢变得被动。而F-2的瞬盘和稳盘能力都是低于苏-27系列战机的。
歼-16的燃油更多、滞空时间更长、携带的导弹数量也更多。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随着电子战、隐身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空中击落一架先进战机将会越来越难。更多的导弹则提供了这种可能。对于空战而言,武器载弹量对空战效能影响极大。美国空军空战司令就公开表述,空空导弹载弹量比射程重要。美国在对F-15的改进中,就有一种让其携带16枚导弹的方案。实际上,为沙特研制的F-15SA的空战构型已经可以携带16美导弹,其中中距空空导弹与近距空空导弹各占一半。
美国F-15的一个设想改进方案是,让F-15携带16枚空空导弹。
从之前官方媒体的一些报道暗示,歼-11B在服役初期在与歼-10战机的一些对抗中吃过一些亏。两者的机载武器几乎相同,雷达和电子战系统也是同一代水平。这些报道都是以歼-10视角报道的,这里面也或许有渲染的因素。毕竟在那个时期,空军“金头盔”争夺战中尚未开展真正的异型机空战,当时的“金头盔”获得者都是同型机的佼佼者。但是后来不断完善的歼-11B愈战愈勇,2016年的“金头盔”争夺战中,经过完善的歼-11B在摘得全部6顶金头盔中的4顶。而这时候的“金头盔”争夺战才是真正的异型机空战了。
数量本身就是质量,更多的空空导弹携带量将赋予重型战机一定优势。
之前,歼-11本身的缺点主要是人机功效相对较差。俄罗斯三代机的座舱人机功效差,特别是显控系统,不仅是看上去土,这会严重影响武器运用。苏-27与米格-29的基本型号均没有完全实现手不离杆操作,在瞬息万变的空中战场还要腾出手来操纵导弹。西方飞行员也曾嘲笑苏-27和米格-29的屏显聊胜于无。当然,其中很多问题实际上都在歼-11B的不同批次上得到了解决。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沈飞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歼-16的航电、人机工程不应该再存在大的问题了。
实际上,沙特装备的F-15的空空导弹携带量已经接近美国计划中的改进版本。
大平台还赋予了歼-16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它理论上将能够携带中国研制的几乎所有战术对地打击武器,而且双座、双发带空中加油,也会使其在海上为轰炸机护航得心应手。此外,之前网络上曝光的一种远程防空导弹也可由歼-16携带,未来它还将成为敌方预警机杀手。这样一个以制空为主的多功能战机,未来在中国空军中的地位将仅次于歼-20。
歼-16的发展也体现出各国对三代机的改进趋势:几乎很少有以提高机动性为主要目标的、对气动外形大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代机改进不去提高机动性,也并不意味着不会对气动外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而是说不会单独为大幅增加机动性而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
EA-18G虽然机动性不强,但是它可能是最早,也可能是唯一“击落”F-22的战机,它靠的不是机动性,而是电子战。
其实,增加机动性和敏捷性是战斗机不懈的追求,旨在大幅度提高机动性的改进也有例可循。比如,目前欧洲正在改进“台风”战斗机,其机动性、敏捷性和控制精度都得到提高。据分析,标准型“台风”可以达到不超过70度的攻角,新构型的最大迎角为100度。 但是其结构上的改进非常小。
对三代机气动外形进行大改并获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少,F/A-18E/F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新战机了。改进之后其雷达反射截面积降低一个数量级,而且燃油量大增,飞行员再也不用为燃油提心吊胆了。增推后的发动机,让F/A-18E/F在着舰时再也不需要像之前的舰载机那样,把油门猛推到加力位置了,甚至在起飞时都可以不开加力。但是,很多美国海军飞行员表示,“经典大黄蜂”的机动性更胜一筹,特别是其滚转能力。
总体来看,三代机的改进多以改进航电系统为主。机体的改进则主要是进一步放大、增加载油量和武器载荷,并尽可能降低RCS。这实际上涉及一个对空战理念的认识问题:近距离空战已经不再是空战的主要形式,战机的改进也不会为其付出太大的代价。
不同战斗机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面积,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收发组件个数和探测能力。但同是有源相控阵雷达,软件的作用非常重要。美方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实现了低截获概率、非协作敌我识别,而其他国家的雷达未必有这能力。
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高级研究员、前美国空军军官、曾在兰德就职的约翰•斯蒂莱恩(John Stillion)在其撰写的报告《空对空作战趋势——未来空中优势启示》里谈到,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尽管在飞机、传感器、通信和机载武器性能方面有了巨大的提高,但空战的基本原则保持不变:利用出众的态势感知到达优势位置,摧毁敌机并安全撤离。因此,空战被称作是获取态势感知的一个动态竞争。
另一项结论则是,视距外空战正在主导空战样式。其文章称,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空战训练都专注于可视范围里的机动战斗。然而,海湾战争的空战表明,传感器、机载武器和网络的发展大大减少了机动空战的普遍性,降低了战斗机机动性能的价值。随着诸如装有推力矢量控制的俄制AA-11和美制AIM-9X导弹等高敏捷性导弹的不断涌现,战机机动性的需要进一步减少,即使在相对罕有的视距内遭遇战中也是如此。
伴随着视距外空战成为空战的主要形式,现在也已不再是速度与机敏性为王的时代。《未来空中优势启示》指出,美军通过空战评估、空中拦截导弹评估和先进中程空空导弹作战评估测试发现,飞行员的态势感知是仍然是目前空战的决定因素。而美国洛·马公司的舒克以及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布拉什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战斗机优势理论——“信息优势”(IP)和“信息机动性”(IM)理论。该理论的重点在于比敌人更快速获得有用信息,并更快速利用这些信息。
提高机动性是战斗机永恒的追求,但是前提是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欧洲正在对台风进行改进,通过加装边条等微小的结构调整,来实现机动性、敏捷性的大幅度提高。
《航空航天力量》杂志文章指出,三代机的速度和能量等于生命与生存能力,而对四代机来说,信息就是生命。在当代战争中,信息作战域的机动性比有形作战域的机动性更重要。空战格斗已经被超视距瞄准和执行所取代。“信息机动性”没有利用位置、推力、升力、速度及其他物理参数,而是利用了来自通信理论的参数,创造出与博伊德具体能量公式类似的“信息优势”量度。然后,飞行员可以通过与敌人对比,判断自己是拥有更强还是更弱的“信息优势”。
这一点,实际上是得到中国工业界和军方顶级专家的认可。在最近的一次高规格的公开论坛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杨伟认为,从发展趋势看,速度与机敏性为王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信息取代机敏性成为空战、电磁战和网络战的生命线。这就有信息优势,信息的容量、信息的包含量、信息的速度,这些将是决定未来战争的胜负最重要的力量。把这些内容嫁接到OODA环里去,形成OODA 2.0版本,他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投入研究。
中国空军的顶级专家、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总体所总师则在该论坛中引用一个“段子”作为开场白并表达他对空战的看法:美国人第五代战斗机F-35培训时,教员问学员:为什么要Dog fight?学员回答:因为我有超机动,我有推力矢量发动机。教员:错,因为你傻。
来源:看天空
[点击查看] 加拿大房价:大多伦多及周边地区房屋成交价格查询:
Copyright ©2024 Big Data - All Rights Reserved | Data Powered By BIG DATA | Designed By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