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6年开始,“汉阳造”武装了无数中国武装力量,晚清新军、北洋军、北伐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央军、各路军阀以及包括游击队在内的各种正规及非正规武装。可以说“汉阳造”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元老。
汉阳造武器的历史不长,但故事很多,在此我们只摘录其中一些,希望能通过一篇简短的文章让大家对这一中国近代的火器鼻祖 --- 汉阳造 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 汉阳造之前的清军步枪
根据清朝武器官方文献《皇朝礼器图示》记载,清军的步枪称为鸟枪,其前身可追溯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此后虽几经改良,但基本变化不大,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至2发。以鸦片战争为例,当时英军即装备伯克(Barker)式前装滑膛燧发枪,此枪发明于1800年,射程300米,每分钟3至4发。与英军相比,清军鸟枪枪身太长,装填射击很不方便。遇到风雨天气,还极难点火。而且射速慢,射程近,单从数据上看,两支中国鸟枪敌不过一支伯克枪。如果再考虑到加工工艺,这个差距恐怕还要加倍。
根据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所讲:“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开始在枪械上使用机器,制成的枪械规格统一,尤其是使用镗(táng)床后,枪管直,枪管与子弹之间的缝隙较小”,这既减少了炸膛的危险,又增加了子弹射程。反观清朝,“鸟枪制作工艺仍为手工打制,枪管壁薄厚不均,有不平滑之处,致使弹道紊乱,射击精度差;而且口径也不一,弹大口小,无法装填,弹小口大,易泄燃气,射程不远”。
二, 汉阳兵工厂的出现
19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突然兴起军事工业,均缘于此前与西方打的一场又一场败仗——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860年在北京东郊与英法联军进行的八里桥之战,无不是以完败结束。尤其是八里桥一战,尽管3万清军以无比英勇的精神,以弓箭、火枪和很不像样的火炮奋力冲杀,但终究未能敌过6千敌军的枪林弹雨。
1883年,中法激战之时,刚刚升职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为了保证后勤补给,不惜重金向海外 求购。然而,欧美各国以严守“中立”为由,或拒绝售卖武器,或囤积居奇,抬高价格——伺机要挟,外购军火十分困难,转运则更是难题。张之洞在奏折中述说了其间的不易:“提用军火一项,或搜求工匠,昼夜赶造,或密访外洋,设法商买,未得则忧难买,既购则忧难到,既到则忧难解。”因为转运途中还会遭遇“游巡北海,意图邀截”的法国军舰。
外购军火也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清政府的军火采购“每年不下数百万件,销银何止数百万两”,张之洞曾把外购军火的糜费比喻为用银去买铁,是个巨大的无底洞。
更重要的是,外购军火还导致了中国对西方武器的依赖,中国军队“无洋军火实难制胜”,西方军火的装备程度甚至直接关系到战争走向:“近来滇、桂出关之师,渐得各种后膛快枪,已能取胜,倘更有陆路车炮、地雷等具,加以主客之形,众寡之势,胜算实可自操”。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就有了最初的广州枪炮厂。地址于广州大北门外番禺县属的石井墟设石井西局,创建制造枪弹厂一所。但是规模太小,制枪又多用为手工。
1888年,张之洞在广州筹办枪炮厂时,中国已建有数家军工厂:1861年,湘军统帅曾国藩在安徽设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1863年,李鸿章分别在上海和苏州创建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又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
1893年,张之洞建立了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运输矿石,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至此中国近代的第一家武器工厂 --- 汉阳兵工厂的前身 --- 湖北枪炮厂出现了,‘汉阳造’出世了。
汉阳兵工厂的第一款武器是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CommissionRifle),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毫米88式毛瑟步枪。使用圆弹头。
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而改良88式则去掉套筒,并将枪管外径从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增加上护木,又将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样,其分划为5-20,改良为88式表尺为固定弧式,其分划为1-20。这两种步枪其他构造基本上相同,如枪机之机头是分离式的,使用弹夹供弹,弹仓外露等等。
除步枪以外,汉阳兵工厂还生产有大量的其它种类的枪械。如:
民国四年(1915)秋由刘庆恩试制成功的每分钟发射子弹60发的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制成了射程800米每分钟发射600发子弹的伯格曼式手提机关枪(冲锋枪),路易士轻机关枪、12生攻城炮、迫击炮、马克沁机枪。仿造了美国勃朗宁1917式机关枪,射程2000米,性能良好,吴佩孚甚为满意。因民国十年十月十日试制成功,故称三十节机关枪。仿德国毛瑟1896年式自来得手枪(即赫赫有名的7.63mm驳壳枪)十响全自动并有单发机,有效射程:手上射击70米,肩上射击900米。改造日本大正六年式七五山炮,将炮身加长,为口径的18倍,成为民十年式七五山炮。将圆头平底枪弹改造成尖头凸底新式枪弹。还有黄色高级炸药、TNT炸药等。
民国六年(1917),新增炮弹机,袁世凯为维系统治,实行炮和炮弹分两地制造,以便分而治之。将此项制炮弹机移至河南巩县,设立分厂,生产炮弹。
汉阳造是抗战期间唯一能在白刃战中与日军三八式抗衡的步枪,这是因为该枪较长,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长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约0.566千克,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
四, 汉阳造背后的出色工匠
1,余庆鳌。余庆鳌的父亲余宏智为鄱阳湖一带颇有名气的木工,长期在武汉、南京等地做工。余庆鳌从小跟随其侧,自幼颖悟灵敏,经常把父亲锯下的边角废料收集起来,然后不声不响地学着父亲用墨斗拉起横竖线条,用小凿子细心雕刻,居然有模有样,棱角分明。其父见庆鳌有此天赋,感觉大可造就,光绪九年(1883年),便把他从湖口带到南京,送入江南制造总局开办的新式学堂读书,毕业后,又进入金陵机器房当学徒,主攻西洋枪炮的机械原理和图纸绘画。余庆鳌凭着他聪慧的天性和扎实的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钻研,多年以后便在枪炮制造方面心得颇深。
1895年,张之洞久闻余的才干,把他“挖”到了湖北枪炮厂,聘他为制枪领工(总工程师),负责“汉阳造”的国产化工作。
余庆鳌拥有十余年消化外国机械的经验,按图索骥,复制88式并不算难。但是他发现,德国枪械技术的核心在于合金钢的冶炼,中国落后的冶铁技术,与德国有天壤之别。
余庆鳌审慎的看待中国技术的缺陷,为了尽快造出样枪,建言张之洞果断引进外国钢料并取消套筒,成功地制造出“汉阳造”步枪。
遗憾的是,第一支“汉阳造”没能保留至今,关于余庆鳌和他的设计团队,以及汉阳造出世的光辉一瞬,吝啬的历史中没有留给我们凭吊的细节,一切消失在尘埃中。但是,这群无名英雄却被另一种形式所铭记。
从余庆鳌手中诞生的汉阳造,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史上使用最广、制造单位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枪。这个记录,至今无枪能破,这是在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估计永远不会再有一支枪能打破这个记录。
2,1901年,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药成功
五, 建立了早期的兵工教育体系
早在清末时期,湖北枪炮厂(局)就成立了兵工学堂,北洋政府时期及以后设有兵工学校、兵工专门学校、职工子弟学校,其中兵工专门学校至民国二十年(1931)才迁往南京。
本网站整理
Copyright ©2024 Big Data - All Rights Reserved | Data Powered By BIG DATA | Designed By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