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时间长了,接触了不少其它族裔的居民,也走访了美洲大陆的不少地方,发现西班牙语是这块大陆上说的最多的语言,即使很多说英语的人,同时也都会说西班牙语。这让我开始对西班牙这个国家感兴趣了,下面主要从它的军事历史来说说这个国家是如何从强盛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西班牙王国(The Kingdom of Spain), 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西邻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
中世纪时,其境内有多个国家并立,1492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后,建立统一的西班牙王朝,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在15世纪中期~16世纪末,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影响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自从哥伦布远涉重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纷纷涌到那里掠夺金银财宝,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
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强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
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无敌舰队东征西战。
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西班牙和英国之间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的大海战。
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幸运的无敌舰队”。
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之后,西班牙王国急剧衰落,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之后经历了王位继承战争,这是一场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家族王朝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掀起的一场战争。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没有子嗣承继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法国波旁王朝的人继承。
卡洛斯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公爵腓力。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对此不满,因此英国、荷兰、葡萄牙、德意志地区的奥地利以及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对法宣战(法国与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及数个神圣罗马帝国下的德意志邦国结盟),欲夺回西班牙王位,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
最终法国战败,结局最惨的却是西班牙,主战场就在自己领土内,损失惨重,为继承个王位把自家的老本都赔进去了。
这场战争很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西班牙本土损失惨重,大量飞地的丧失使得它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法国陆军也损失巨大,海军完全丧失,暂时失去了制霸欧陆的本钱。
英国借此走上殖民时代最强国的道路。
普鲁士、奥地利等神圣罗马帝国在这次战争中坐上了英国的顺风车,扩大了领土,顺便借对外之名打压了内部独立倾向的邦国。
荷兰则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裁撤了海军,失去了海上马车夫的地位。
1803年开始,拿破仑战争席卷欧洲。1808-1814年,法国和西班牙之间进行着一场持久战——法西战争。
拿破仑借道西班牙攻打葡萄牙时,想顺便连西班牙一起占领了,西班牙人民经过顽强斗争捍卫了自由和独立。
这场战争对于欧洲反对法国统治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也削弱了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的管治和军事力量,严重的阻碍了西班牙和西班牙属下美洲殖民地的联络,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
后来的西班牙虽然已经不是一流强国,但还拥有着不少海外殖民地。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了美西战争,这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这次战争成为世界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
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
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而西班牙日渐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
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该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这场战争以美国付出最小的代价,和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宣告胜利。
12月10日,美西双方于巴黎签订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
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美西战争是一场新兴帝国美国与逐渐衰落的老牌强国西班牙之间关于殖民地的争夺战,至此,西班牙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开始走向没落,而美国则逐步走上国际强国地位。
还有一场很重要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8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内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奏。
内战对阵双方为:
四班牙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长枪党等右翼集团。
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的种种社会矛盾,左右翼份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满引发长期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
1939年4月,由德国、意大利和葡萄牙援助的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苏联、墨西哥援助的西班牙共和政府军失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
当时位于苏联的共产国际组织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编成著名的“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与共和军共同对抗国民军。
“国际纵队”成员组成为来自各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反法西斯份子,其中有不少如思想家阿尔贝•加缪、聂鲁达、作家海明威、作家乔治•奥威尔、画家毕加索、诗人奥登、战争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等知名人物,还有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前往西班牙的中国人。还有中国人熟悉的加拿大人诺尔曼.白求恩。
这些人在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后便送往前线作战,西班牙内战期间总计约有32,000人参与国际纵队。在战争期间,国际纵队成员因其高昂斗志成为共和军倚重的主力之一。
这场战争中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试验场。
战争表明,各军、兵种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大量集中使用空军和掌握制空权,集群坦克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实施突击,对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人民阵线领导的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护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勾结,并在战后正式结成同盟,使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有利于德、意的重大变化。
西班牙曾经的强盛由此基本结束了,对其曾经占领过的地方而言,西班牙人走了,西班牙语留下来了,语言版图扩大了。
部分资料来源:士兵的餐桌
Copyright ©2024 Big Data - All Rights Reserved | Data Powered By BIG DATA | Designed By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