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谷歌)、苹果和Facebook(脸书)都希望他们的使用者能持续粘着使用其服务产品,借此增加其广告曝光率、服务使用率或App购买率提升,进而可让营收进一步成长。
就Google、Facebook先后曾提出的类似说法,均希望借由行动网络将全世界人口“连接”在一起,并且借由网络力量推动更多内容、服务成长与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希望持续借由上网人口增加、使用Google或Facebook服务的人口规模扩展,使其广告营收比例可以持续维持成长。
但他们的这些行为引起了许多社会团体的批评,呼吁这些科技厂商避免造成令人沈溺手机,进而产生网络成瘾或游戏成瘾等现象。
这些科技厂商虽然也回应承诺将会针对此类成瘾现象做改善,但事实上却更因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趋势,使得这些科技厂商希望使用者能有更多服务使用黏着表现,导致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与手机变得更无法分离,甚至进一步沉溺于在线上社群网络互动,或是离不开手机游戏的世界。
直到去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开始提出修正草案,将众人关注的游戏成瘾现象列入第十一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加上市场批评风浪越来越明显,才使得这些科技厂商必须开始面对这些公众舆论压力。
Google(谷歌)、苹果不约而同地在新版作业系统内加入可设定装置使用时间,并且可让使用者随时检视过去一周内总计使用手机各个功能占用时间,借此让使用者能更清楚知道个人花费在手机使用时间,避免陷入长时间沉溺于手机的情况。
另一方面,Facebook近期也传出打造类似功能,同样可让使用者确认过去一周内如何使用Facebook服务,
但Google、Facebook等厂商毕竟有多数营收来源与广告内容相关,若是呼应公众舆论真的让使用者大幅减少粘着使用时间,对于本身业务发展必然也会造成极大影响,只是面对越来越多舆论压力将矛头纷纷指向自己时,显然这些厂商也必须对社会大众有一些作为上的“交代”。
Google、苹果的行动实际上确实可透过这些功能让手机粘着使用情况获得改善,但并非是以主动形式协助使用者减少沉迷现象,而是以相对被动情况让使用者自行决定,因此比较多情况反而会是父母亲透过此类功能限制孩童使用手机时间,却难以真正避免一般使用者陷入手机成瘾。
而从Facebook稍早曝光测试中的功能,看起来也是以告知使用者过去一周内的使用时间占比,而非真正限制使用者开启Facebook服务,因此整体可发挥多少效果仍无法确定。
那为什么Ggogle、苹果、Facebook等科技厂商依然要提供此类功能?
除了因应公众舆论压力提出这些设计之外,更避免使用者为了从手机成瘾等情况逃脱,进而选择不再使用手机,或是选择“看起来”可提供更好使用习惯的产品,同时也能摆脱造成手机成瘾元凶骂名。
实际上,即便科技厂商在作业系统投入多少心力打造避免成瘾的功能,同时也有越来越多服务也加入如何摆脱成瘾现象内容,最重要的还是回归使用者个人意念,若无法摆脱持续想观看手机内容、使用各类服务或游戏的话,纵使有再多避免成瘾的设计,依然无法发挥足够辅助效果。
Copyright ©2024 Big Data - All Rights Reserved | Data Powered By BIG DATA | Designed By Vincent